作者:鐵生采迅
巴金先生的小說《家》,曾用大量的筆墨描寫過高家過春節(jié)的種種情形,高公館上上下下張燈結彩,眾星捧月般地圍著高老太爺這個大月亮,在這樣一個封建的大家庭中,過年無非是一種儀式,可想而知高家的青年子弟從心底里并不滿。相對于90后們的過年,方式更加現代,也更加簡單,過年既是一家團聚,又是好好放松一下自我的假期,但是卻也不得不面臨著一些"挑戰(zhàn)"。
作為一個資深的90后大學生,說句心里話,現在的年已經沒有小時候的年更有吸引力了,無論怎樣算90后中大部分應該都是學生黨,過年與放寒假兩者做個比較,盡管這兩者性質差不多,聽到寒假這兩個字卻會更容易使人心潮澎湃,這種對于假期的敏感程度是后天養(yǎng)成的。有人說現在的90后過年只需幾樣裝備:一只手機,一個WIFI,一套睡衣,一杯茶,一只狗等等說法不一,除了長輩會發(fā)壓歲錢,親朋好友吃年夜飯,過年的儀式差不多消失匿跡了,煙花爆竹也成了公園里00后的小朋友的專屬玩具,關于90后的過年也基本上是看幾場電影,KTV聚會,好友聚餐之類的娛樂活動,不像從前一到年關大街上寂寥無人,許多娛樂場所倒是在過年的時候可以大賺一筆。也可以毫不猶豫地說90后的年什么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沒有手機,許多年俗在家里基本上無法親身實踐了,只有在網絡上才了解到,手機對90后的影響還是無法忽略的。
部分90后也面臨著不少來自長輩的壓力,首屈一指的就是"催婚",還好我現在讀大二,雖然老家的許多同齡小伙伴們訂婚的、結婚生娃的大有人在,也許是身在異鄉(xiāng)的緣故,家里人并沒有過多要求我什么,但是母親大人已經不止一次開玩笑似地提示了,偶爾提到關于未來女朋友的事情,不時還旁敲側擊,出個門都以為我是去約會,找同學就問是男是女……讓我是既尷尬又害怕。每到年關,網絡就會開始流行起關于被催婚的段子,類似"租女友回家過年"的段子層出不窮,既讓人捧腹,又讓人感同身受,引發(fā)共鳴。在父母眼里,都希望孩子成家立業(yè),但是家長們的兩只眼睛似乎只盯著成家,于我自己而言,立業(yè)在前,成家在后,我認為這可能是大多數90后青年們的看法。提起催婚,我的一個在老家的弟弟在不久前訂婚了,這其中還有幾分好笑,他是大二學生,按理說不用那么早就著急見家長,也許是下了決心了,女方的家長要幾萬元訂婚禮(非彩禮),我的這個弟弟耿直,拿了一萬多去見家長,還撂下一句話說只有這么多……這個事情是母親大人和我講的,用意不言而喻,但是作為90后的青年,我們確實想靠自己的雙手打拼,雖說包辦婚姻的時代早已腐朽,但是演變成今天的"催婚"其實也讓人頭大了不少。
還有許多90后身在異地他鄉(xiāng),過年回不回家有時候真的很難說。
拿自身為例,今年我們一家都在外地過年,往年回家過年的次數其實也不多,回家也主要是惦記家鄉(xiāng)的老人長輩。作為90后,尤其是跟隨父母到外地務工的,學習生活基本都在異地他鄉(xiāng),而且我的童年是經歷過"春運"的,記憶深刻,不多贅述。所以即使要回老家看看也大多選擇春節(jié)之外的時間,所以這個春節(jié),一家人基本上是無事可做的,只有母親最忙,一邊忙著給老家的親戚打電話拜年,一邊還要做些零工,我勸母親,過年了該好好歇歇了,但是作用不大,母親說閑著也是閑著。以往的春晚還是一家人在一起看的,今年的春晚只有父親一個人看完了,母親早早睡了,我看了一些也覺得沒意思。90后的眼中,春晚一是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明星參演,有的話就只看那一段,二是準備吐槽。
我相信在許多城市里有許多在異鄉(xiāng)過年的90后群體,或有父母親人陪伴或沒有,他們也許是年輕的警察,也許是年輕的醫(yī)護工作者……他們的過年方式似乎更有意義。
過年還有一樣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拜年,一年到頭,借著過年走親訪友,拉進親友間的感情,可是這也正是令許多90后頭痛的事情,90后們似乎不太注意關注人際關系的親疏,拜年也是跟著父母走走轉轉,一個個陌生的七大姑八大姨之類的稱呼都被強行喚起記憶,基本上分為兩類:一是小時候抱過你的,一個是沒抱過你的。拜年更多的是成為了父輩母輩的事情,90后的交集更多是和學校同學、工作同事之間的,親戚之間同輩的交往似乎越來越遠。但是90后是一群不甘寂寞的人,過年的時候更是如此,絕不希望是冷冷清清的過年,即使幾個人湊在一起手機打排位,也會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熱鬧。過年,這個假期對于90后而言也許不太完美,但正是這種不完美,促使90后們一年又一年地在積累經驗,爭取在來年過出屬于90后們的風采!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