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20-02-18 16:44:15
索性:表示直截了當;干脆。
枯槐:枯死了的槐樹。
依傍:依靠。
18.一棵小桃樹
褪盡:指年齡、顏色、物體、歲月等消散、消失、褪散。
傲慢:看不起人,對人怠慢,沒有禮貌。
矜持:自鳴得意;自負。
孱càn頭:稱呼軟弱無能的人。
猥wěi瑣:(容貌、舉動)庸俗不大方。
禍不單行:表示不幸的事接連發(fā)生。
懺悔:認識了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并決心改正。
19.外國詩二首
鎮(zhèn)zhèn靜:情緒穩(wěn)定或平靜。
憂郁yù:憂傷、愁悶。
瞬shùn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霎時,剎那。
懷戀:動詞,懷念依戀。
人跡:人的足跡。
涉shè足:指進入某種環(huán)境或生活范圍。
萋qī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幽寂jì: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三、古代詩歌五首
(一)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然而涕下!
譯文:追憶歷史,我無緣拜會那些求賢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來,我更為不能生逢曠世明君而萬分擔憂。一想到天地的廣闊無邊與永恒不息,就浩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吊古傷今,我怎能不憂從中來、潸然淚下呢!
賞析:《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卻不為武則天采納,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的心情非?鄲灐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端E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端E丘覽古》七首,對戰(zhàn)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詩之取勝,途徑非一。有以詞藻勝的,有以神韻勝的,有以意境勝的,有以氣勢勝的,……取勝之途不同,欣賞的角度也就不一樣!兜怯闹菖_歌》純以氣勢取勝,詩里有一股郁勃回蕩之氣,這股氣挾著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歷史情懷,以不可阻遏之勢噴放出來,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我們如能反復涵詠、反復吟誦,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氣勢,得到藝術的享受。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悠悠(幽幽)愴(倉)
(二)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樣呢?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蒼翠的青色。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極力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故感到眼角幾乎要裂開。我一定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群山,它們都將變得那么渺小。
賞析:本詩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fā)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tǒng)領下文。第二句的“齊魯青未了”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現(xiàn)山勢坐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兩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動。“蕩胸生曾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xiàn)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像一只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頂?shù)脑竿?ldquo;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xiàn)了作者登頂?shù)臎Q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xiàn),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誦不絕。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曾(層)眥凌(臨)
(三)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不怕會有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只因為人已經站在山的最高峰。
賞析: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高聳云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對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自(只)身(生)
(四)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足。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時忽然眼前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還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賞析:這是一首記游抒情詩,是陸游的名篇之一。
首聯(lián)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臘月所釀的酒。豚,是小豬,這里指豬肉。足雞豚,指菜肴豐足。說農家酒味雖薄,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頷聯(lián)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xiàn)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xù)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xiàn)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lián)給人們的啟發(fā),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頸聯(lián)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農家祭社祈年,滿懷對豐收的期待。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xiāng)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lián)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尾聯(lián)“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即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詩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從今以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xiāng)、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被投降派彈劾罷歸故里,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詩人于家鄉(xiāng)淳樸的生活之中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閑適,卻未能忘情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lián)。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尤其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五)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辭官歸鄉(xiāng),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賞析:“浩蕩離愁白日斜”,“浩蕩”,廣大無邊。“白日斜”,夕陽西斜。龔自珍報國無門,終于辭官回歸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悶的。詩中用“浩蕩”來形容離愁,說明愁緒之深。這個“愁”不是個人私怨,而是對國事的憂慮,愛國之心顯而易見。“浩蕩離愁”又用夕陽西斜來烘托,更為愁緒抹上一重濃濃的色彩。
“吟鞭東指即天涯”一句是說甩響馬鞭,奔向遙遠的地方。才離京城何來“天涯”呢?這是作者的心態(tài)所致。因為這次離京意味著告別朝廷,遠離仕途,不再回來了,所以作者產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緒。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落花。“紅”,比喻理想與信念。“落紅”,是作者自比脫離官場。這兩句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寫“落花”,花雖落但仍然依戀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養(yǎng)故枝,實際上是借以表露詩人的情懷。詩人雖然像一朵落花辭別故枝一樣地離別了京師,但他并不是無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龔自珍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明知前途困難重重,他仍執(zhí)著地“化作春泥更護花”,這種對理想的堅定追求,高度的愛國熱忱,崇高的獻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涯(崖)作(做)
【練習鞏固】
1.《登幽州臺歌》中表達陳子昂懷才不遇的詩句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2.《登幽州臺歌》中抒發(fā)詩人獨立于悠悠天地間,孤獨寂寞之情的詩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望岳》中,“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寫出了泰山山勢雄峻高大、景色秀麗。
4.《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5.《登飛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句表現(xiàn)詩人不畏艱難,極具深刻哲理。
6.“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此句不僅寫出山西村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而且蘊意深刻,常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
7.龔自珍在《己亥雜詩(其五)》中,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第六單元梳理
一、課文內容梳理
《偉大的悲劇》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fā)現(xiàn)挪威人已經捷足先登,只好無奈但又十分堅毅地踏上歸途,最后一個個悲壯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等探險隊員表現(xiàn)出的那種勇敢、坦然、鎮(zhèn)定的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
《太空一日》是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載人飛行的宇航員楊利偉,通過回憶記錄下自己在太空中實驗飛行一天的過程和感受。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天中楊利偉的驚心動魄,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帶給國人的驕傲。
《帶上她的眼睛》寫的是當科學家、宇航員在探索太空的時候,科幻作家把我們的想象力帶進了地球的核心。人類使用地航飛船深入地球內部進行探險,一艘地航飛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輕的女領航員,她只能在封閉的地心渡過余生,這是劉慈欣獲獎小說《帶上她的眼睛》里演繹的故事。
《河中石獸》是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石獸掉進了河里,因為水的沖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體考慮問題,不能想當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結論。
二、單元字詞匯總
21.偉大的悲劇
拽zhuài:拉。
堅持不懈xiè:堅決保持、維護,不松懈。
戰(zhàn)栗lì:顫抖。
聞所未聞:聽到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徒tú勞:無益的耗費勞力。
風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奪眶kuàng而出:眼淚一下子從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極度悲傷或極度歡喜而落淚。
精疲力竭jié: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
悶mèn悶不樂: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怏yàng怏不樂:形容不滿意或不高興的神情。
毛骨悚sǒng然:形容十分恐懼。
揚揚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滿意的樣子。
履lǚ行:實踐。
踉踉蹌蹌:走路不穩(wěn)的樣子。
姍shān姍來遲:形容來得很晚。
憂心忡chōng忡:憂愁的樣子。
吞噬shì:吞食。
語無倫lún次:話講得很亂,沒有條理。
羸léi弱:瘦弱。(贏yínɡ)
角逐:動詞,這里指競爭。
厄運: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運。厄,災難、困苦。
遺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稱為某人的遺孀。孀,指寡婦。
冰凌:凌,(多指塊狀或錐狀的)冰。
海市蜃shèn樓
22.太空一日
共振: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fā)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
負fù荷hè:承受的重量。
千鈞重負:比喻很沉重的負擔。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三十斤。
俯fǔ瞰kàn:指俯視,從高處往下看。
驚心動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
無虞:不用憂慮。
耐人尋味:意味深長,值得人仔細體會琢磨。耐,禁得起。
23.帶上她的眼睛
遲鈍:(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敏。
閑暇:閑空
凸現(xiàn):清楚地顯現(xiàn)。
不期而至:事先沒有約定而意外到來。
心有靈犀:指彼此心意相通。三、課內文言文梳理
(一)課文字詞詳解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①臨②河干(gān),③山門④圮(pǐ)⑤于河,二石獸⑥并沉⑦焉。
、倥R: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門:佛寺的外門。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當于“于之”,在那里。
、匍喪谟啖蹥q,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獸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為順流⑧下矣。
、匍啠航涍^,經歷。②余:多。③歲:年。④募金:募集資金。⑤求:尋找。⑥竟:終了,最后。⑦以為:認為。⑧下:動詞,流到下游。
①棹(zhào)數(shù)小舟,②曳(yè)鐵鈀(pá),尋十余里無③跡。
、勹簞(船)。②曳:拖。③跡:蹤跡。
一①講學家②設帳寺中,聞之笑曰:“③爾輩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
、僦v學家:講學的人。②設帳:設館教書。③爾輩:你們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⑥是非:這不是。
、儇M能②為③暴漲④攜之⑤去?乃⑥石性堅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儇M:怎么,哪里。②為:被。③暴漲:暴漲的大水。④攜:帶。⑤去:離開。⑥石性堅重: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⑦湮:埋沒。
沿河求之,不亦①顛乎?”眾②服③為④確論。
、兕崳壕袷С,后來寫作“癲”。②服:信服。③為:認為。④確論:正確的言論。
一老①河兵聞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當求之③于上流。④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俸颖貉埠印⒆o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圍,所有的。③于:到。④蓋:表示議論的句首語氣詞。
水不能沖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②嚙(niè)沙為③坎穴。漸④激漸深,至石之半,
、俜醇ぶΓ汉铀矒羰^返回的沖擊力。②嚙:咬,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沖。
石必①倒擲坎穴中。②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
、俚箶S:傾倒掉入。②如是:像這樣。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
求之下流,①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數(shù)里外。
、俟蹋罕緛。②如:按照。③果:果然。
、偃粍t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據(jù)理⑥臆(yì)斷⑦歟(yú)?
、偃粍t:既然這樣,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現(xiàn)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據(jù)理:根據(jù)某個道理。⑥臆斷:主觀地判斷。⑦歟:嗎。
(二)重點句子翻譯
1.爾輩不能究物理。
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大水帶走呢?
3.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沙層上,越沉越深罷了。
4.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即下游)尋找石獸,不是很瘋狂嗎?
5.眾服為確論。
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6.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7.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狂;在原地深處尋找它,不是更瘋狂嗎?
8.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三)課文分析
1.比較文中的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獸的位置、理由及結果。
人物
尋找的位置
理由
結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為順流下矣
尋十余里無跡
講學家
求之地中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眾服為確論,
但沒找到
老河兵
求之上流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如其言,
果得于數(shù)里外
2.比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閱十余歲”“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說明寺僧毅力堅定而經驗不足。
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老河兵:有實際經驗,沾沾自喜。
3.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而寺僧與講學家都錯了呢?
寺僧: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4.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告訴人們凡事要全面具體分析,不可主觀臆斷。
原句: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解釋: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5.試分析講學家與老河兵“笑”的含義。
講學家的“笑”,是嘲笑“順流而下”去尋找石獸的做法,說明講學家自以為是,空有理論,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講學家的認識錯誤,眾人糊涂,輕信講學家的說法,說明老河兵閱歷深廣,有實踐經驗。
6.老河兵比講學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根據(jù)實踐經驗,聯(lián)系水流、泥沙與石獸三者關系綜合判斷,得出結論。
四、名著導讀
《海底兩萬里》導讀
(一)內容簡介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書中主要講述了生物學家阿龍納斯隨“諾第留斯號”潛水艇船長尼摩及兩位同伴一起周游海底的故事。
故事并不復雜,主要講述“諾第留斯號”的故事。1866年,當時海上發(fā)現(xiàn)了一只被斷定為獨角鯨的大怪物,阿龍納斯接受邀請參加追捕,在追捕過程中不幸落水,掉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實這怪物并非什么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艇。潛水艇是船長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fā)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做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fā),經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進入地中海、大西洋,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又經歷了擱淺、土著人圍攻、同鯊魚搏斗、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最后,當潛水艇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不辭而別,回到了他的家鄉(xiāng)。
在《海底兩萬里》中,尼摩船長是個不明國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島上秘密建造的這艘潛水艇不僅異常堅固,而且結構巧妙,能夠利用海洋資源來提供能源。他們依靠海洋中的各種動植物來生活。尼摩船長對戰(zhàn)俘倒也優(yōu)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他不允許他們離開。阿龍納斯一行人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游各大洋。
在旅途中,阿龍納斯一行人遇到了無數(shù)美景,同時也經歷了許多驚險奇遇,例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他們的船擱淺了,遇到當?shù)赝林说墓,尼摩船長用他連接在金屬梯子上的閃電擋住土著人進入“諾第留斯號”;在印度洋的采珠場,他們和鯊魚展開過搏斗,捕鯨手尼德·蘭手刃了一條兇惡的巨鯊;在南極,他們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極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輪流用工具和開水把底部厚10米的冰層砸薄,用潛艇的重量壓碎冰塊,逃到大海;在大西洋,“諾第留斯號”被章魚所困擾,他們拿斧頭和章魚展開肉搏戰(zhàn),一名船員不幸慘死;在北大西洋,“諾第留斯號”遇到一艘英國驅逐艦(這艘驅逐艦的國籍在原文中并未說明,在《神秘島》中才說明是英國的)的炮轟,除那三位俘虜外,所有船員個個義憤填膺,用“諾第留斯號”的沖角把驅逐艦擊沉。他們眼中的海底,時而景色優(yōu)美、令人陶醉,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發(fā)。通過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龍納斯終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長仍與大陸保持聯(lián)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萬金銀來支援陸地上人們的正義斗爭。
航行線路: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極海域—大西洋—北冰洋。
(二)片段賞析
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在漫長的旅行中,險惡的環(huán)境不時襲來。
大海呀,流動的水面呀,這時在我們眼前看來完全不像了。對著“諾第留斯號”的沖角,展開一片崎嶇不平的廣大平原,夾雜了混亂不清的大冰群,再加上那種亂七八糟、凌亂無序的景象,就像在解凍前不久的時候,河面所顯出來的一樣,不過面積是十分巨大罷了。到處都有峭削的尖峰,像直升到二百英尺高的細針,遠一點,削成尖峰的一連串懸崖,帶著灰白的色澤,像一面一面的大鏡,反映出一些半浸在云霧中的陽光。其次,在這凄絕荒涼的自然界中,是那野得可怕的寂靜,就是那海燕和海鴨的振翅聲也沒有能把它打破。一切都冰凍了,連聲音也冰凍了。所以,“諾第留斯號”就在冰場中間停止了它的冒險行動。
(選自下部第十三章《冰山》)
賞析:“諾第留斯號”沿著西經55度行駛,在南極海域地區(qū)遇到了冰山的阻隔。“混亂不清的大冰群”“峭削的尖峰”“連聲音也冰凍了”,對所有以前的航海家來說,冰山是不可超越的障礙。尼摩船長經過觀察決定從海底潛行,到達南極后再利用“諾第留斯號”厲害的沖角,沿對角線的方向向冰層直沖上去從而脫險,并登上南極大陸。故事情節(jié)是這樣的曲折緊張,瞬息萬變即可改變人物的命運。其他諸如海底狩獵,探訪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財寶,目睹珊瑚王國的葬禮,與大蜘蛛、鯊魚、章魚搏斗,反擊土著人的圍攻等等同樣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豐富的海洋知識
林間空地寸草不生;叢生的灌木枝條既不攀緣匍匐,也不彎腰下垂。所有植物的枝葉全都垂直向上。每一根細莖,每一條葉帶,無論多細多薄,都像鐵桿一樣挺拔向上。墨角藻和藤本植物,受其生長環(huán)境——海水密度的影響,都好像是沿著挺拔的垂線蓬勃向上地生長。而且,它們矗立在那里紋絲不動,我用手將它們扳開;過后,它們又迅速恢復原狀。這里是垂直王國。
…………
我注意到,這里植物界的所有產物與土壤只有很膚淺的聯(lián)系。它們沒有根系,只要是固體,不管是沙、貝殼、介殼或卵石,都可以支撐它們。它們不需要它們提供營養(yǎng),只求有個支撐點。這些植物自生自滅,其生命的源泉就是那支撐和滋養(yǎng)它們的海水。它們大都不長葉子,而是奇形怪狀的葉帶,色彩也不豐富,只有玫瑰紅、胭脂紅、青綠、暗綠、淺黃、灰褐等顏色。
(選自上部第十七章《海底森林》)
賞析:在描繪海底森林的自然景觀時,作者著力表現(xiàn)其“最美麗”和奇異的特點。那里是“垂直”王國,“所有植物的枝葉全都垂直向上”“沒有根系”“不長葉子”,完全不同于人們所見到的陸地植物的生長狀況。另外,海底還有千奇百怪的生物,同樣引人入勝。比如“蠅魚”“囊蟲魚”等眾多魚類,還有文中其他部分描繪的“漂亮的海獺”“美麗的信天翁”、令人毛骨悚然的“角鯊”等等。作者描繪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令人感到好奇和新鮮。小說所描繪的海底世界是世人完全陌生的世界,作者豐富的海洋知識可見一斑。
《基地》導讀
阿西莫夫一生總共寫了七大冊的基地故事,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當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以及《第二基地》。不過阿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說當初雖有明確的故事架構,卻并未刻意寫成什么三部曲,而是以連載方式一篇篇發(fā)表在科幻雜志上。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正式出書,三部曲的架構才首度出現(xiàn)。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