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wǎng)絡資源 作者:中考網(wǎng)整理 2020-04-03 18:29:50
三、標點符號的使用
(一)句號
句號是最常用的符號,小學一年級就要認識它。句號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后的停頓。用句號的句子語調(diào)平緩。
例如:
1.太陽暖烘烘的。(小學《語文》第四冊《丑小鴨》)
2.原來池底長著許多石筍,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險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寶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小學《語文》第七冊《五彩池》)
3.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桂林山水》)
4.眼看你們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東西,說不定就會起不來。(小學《語文》第十一冊《金色的魚鉤》)
例1非常簡單,講太陽給人們的感覺,是一個完整的句子,用句號。
例2是一個較長的句子,它用四個“有的”把幾種池底石筍的形象連在一塊,句末用句號標示。
例3是個長句子,實際是并列的三句話,講了漓江水的三個特點:靜、清、綠。因為三個句子作用相同、形式一樣,聯(lián)系緊密,放在一個大的句子中,中間用分號隔開。例4是一個帶有關聯(lián)詞語的句子,“只要……就……”是連接構(gòu)句的紐帶,所以仍算為一個句子。
在閱讀過程中,句號標志著停頓較大,即停頓的時間較長,例2例4中的逗號和例3中的分號,它們所標志的停頓時間都不能超過句號。
5.今天星期三。
6.昨天晴天。
7.隨手關門。
這三個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個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們平常認識的“誰(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樣)”的構(gòu)句模式,但仔細一想,它們都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它們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號。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不用句號,關鍵不是看語言的長短,而是要看語言有沒有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有的雖然只是一個詞,但卻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個詞就構(gòu)成了一個句子。例如:
8.走。
9.沒有。
有的雖然由多個詞構(gòu)成,但并沒有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結(jié)構(gòu)的要求,它只是句子的一個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個句子。例如:
10.大的小的、方的圓的、在陽光下閃著燦爛光輝的五彩池
不是句子,就絕不能用句號。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號呢?不一定,還要看這個句子的語氣。句號適應于陳述語氣、語調(diào)平緩的句子,語氣很重的疑問句等就不能使用句號。如:
11.這是你的面包?
12.李黑,把槍放下!
這兩個句子如果都換用句號,那么例11就不是問話了,而是告訴你“這面包是你的”,例12就不是命令的語氣,而是向人陳述“李黑把槍放到地上”這個動作了。
(二)平時我們寫作文,對句號的使用存在3種不正確的現(xiàn)象。
▼
一是用得太少。該用句號的地方不用句號,使語段層次不清,影響表達效果。如:
13.陸峰的凳子壞了,坐上去不小心會跌倒,李志看見了,記在心上,他從家中帶來了工具,放學后,大家都走了,他獨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來。(習作)
例13是由四句話組成的語段:第一句介紹陸峰的凳子壞了,會跌倒,到“跌倒”結(jié)束;第二句講李志記在心上,到“心上”結(jié)束;第三句講李志帶了工具;第四句講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個句號,使四個句子各自失去了獨立性,整段話層次不清。
二是用得太多。還沒有完成一個完整意思的表達就用了句號,破壞了句子的整體性。如:
14.春天,沙棗樹伸展著粗糙的樹枝。上面覆蓋著一片片短小的葉子。葉子上一層細沙一樣的東西晶瑩發(fā)亮。
例14其實是一句話,結(jié)尾用一個句號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個句號,前兩個句號中斷了句子內(nèi)部的聯(lián)系。
三是混用。屬于其它語氣的句子卻用了句號,與其它標點符號相混。例如:
15.是阿米,還是翠芹。不,都不像。
16.李勇朝我喊:“閃開。”轟隆一聲,架子倒塌了。
例15“是阿米,還是翠芹”是疑問語氣,應該用問號。
例16中“閃開”是命令語氣,應該用嘆號。
。ㄈ┚涮栐趹弥姓家粋字的位置,緊跟前文書寫,不能獨立書寫在一行的開頭。
句號在科技文章中,為了不與零相混而換用一個小圓點(·),位置仍在句尾一個字的右下方。
二、問號
問號和句號一樣,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后的停頓,但用問號的句子必須有疑問的語氣。
例如:
1.真氣人,魚兒怎么不上我的鉤呢?(小學《語文》第二冊《小貓釣魚》)
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兒來的?(小學《語文》第二冊《小白兔和小灰兔》)
3.小魚姐姐,你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小學《語文》第二冊《小壁虎借尾巴》)
4.啊,峰頂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小學《語文》第五冊《爬天都峰》)
例1例2都是疑問句,表示發(fā)話人對事情不了解而向?qū)Ψ教釂,要求回答。這是問號的最基本用法。例3是詢問別人是否答應自己的請求的問話。例4是見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沒底,這才發(fā)出自問。
5.還有什么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足以表達我這時的全部感情呢?(小學《語文》第十冊《難忘的一課》)
6.不勞動,連棵花也養(yǎng)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小學《語文》第十冊《養(yǎng)花》)
7.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小學《語文》第十冊《海上日出》)
8.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一夜工作》)
這4個例句,都不是有疑而問。沒有疑問還要提問是為了加強語氣,強調(diào)所講的內(nèi)容。例5強調(diào)“這句簡單的話”的作用──沒有別的話比得上它了。例6強調(diào)“不勞動,連棵花也養(yǎng)不活”是真理。例7強調(diào)日出“是偉大奇觀”。例8強調(diào)“沒有看見過這樣的總理”。這種“沒有疑問而問”的句子叫反問句。
反問句的答案就在句中。用肯定的意思問的,答案是否定的,例5、例8就是這樣的;用否定的意思問的,答案是肯定的,例6、例7就是這樣的。
9.為什么瓜秧開了花不結(jié)瓜?……瓜秧開了花要授粉。小島遠離大陸,沒有蜜蜂,也沒有別的昆蟲。西瓜花沒授粉,當然結(jié)不了瓜。(小學《語文》第十冊《彩色的翅膀》)
10.有人會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里有數(shù)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科學家已經(jīng)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四十萬億公里的范圍內(nèi),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小學《語文》第十冊《只有一個地球》)
例9和例10這兩個句子是設問句,是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回答。問是為了引起讀者或聽話人的注意和思考,增加表達效果。例9是為了引出不結(jié)瓜的原因。例10是為了說明破壞了地球,人類則沒有生存的地方。雖然開頭是“有人會說”,其實是作者借“有人會說”來提問,引出要人們注意的內(nèi)容。
11.你想過沒有?我們?nèi)绻麤]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這個局面嗎?我們吃的穿的,哪一樣能離開群眾的支持?(小學《語文》第十冊《毛主席在花山》)
例11共有三個問句:第一句是設問句,雖然是問人,實際是為了強調(diào)自己的說話內(nèi)容而采取的設問形式;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反問句的形式回答:肯定軍隊離不開老百姓的支持。
有疑而問的問句和無疑而問的反問句、設問句,都是疑問的語氣。所以都用問號。問句往往帶有疑問詞,像“什么”“甚”“啥”“怎樣”“誰”等。也有不含疑問詞的問句。
例如:
12.他已經(jīng)走了?
13.潘光偉在給老師打水?
14.李明?
這三個例子,如果沒有問號便是肯定的句子。這類句子在口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在書面語中,只能靠問號來體現(xiàn)疑問語氣
不過,有疑問詞,卻不一定是疑問句?谡Z中,可以靠語氣來判斷,書面上就必須用標點符號把它表達準確。
例如:
15.那只帶頭的鳥說:“咱們趕快飛到別處去吧!今天晚上,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沒,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小學《語文》第八冊《獵人海力布》)
16.一年到頭住在一個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兒的事情。(小學《語文》第十冊《小青石》)
例15中的“多少”和例16中的“什么”都是疑問詞,但這兩個句子卻不是疑問句,所以不用問號。
從以上舉例分析可以看出,問號是表示問句之后的停頓的。是不是問句,用不用問號,這要看是否有疑問,要不要回答或解決,是不是疑問的語氣。問句是有疑而問的,要求回答或解決的,語氣是疑問的。反問句雖然不一定要求回答,但它有疑問的語氣,是借發(fā)問的形式來加強語意的。設問句雖然不要求別人回答,但它是用疑問的形式提出來,自己作回答的。
問號,是句子標志符號,一般放在全句的結(jié)尾,不然就會割斷句子的聯(lián)系。
例如:
17.詩中哪些語句具體寫瀑布,是抓住什么來寫的?(小學《語文》第七冊《古詩兩首》思考·練習)
18.你怎么啦,桑娜?(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窮人》)
19.你是今天就去游泳,還是星期天再去?(小學《語文》第十一冊《基礎訓練4》)
例17提出兩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是承接前一個問題而來,問號用在句末。如果在第一句句尾加上問號,就會隔斷句子前后的聯(lián)系。例18是一個呼語(喊人的話)后置的問句,它可以變成“桑娜,你怎么啦?”在例18這個句子形式下,卻不能將問號加在“啦”字后面,如果那樣,也會割斷前后聯(lián)系。例19也提出了兩個問題供“你”選擇,只有合在一處才能構(gòu)成這種選擇,如果將問號加在“游泳”之后,就割斷了“是……還是……”的聯(lián)系,構(gòu)不成選擇了。
下面是兩個問號使用不當?shù)木渥樱?br />
20.這本書是留給王輝的?馬威?
21.不是王晴是誰?你說。
例20的本意是“馬威,這本書是留給王輝的?”由于在“王輝的”后面用了問號,使我們讀后產(chǎn)生了不知道這本書是留給王輝的,還是留給馬威的感覺。例21的本意是“你說,不是王晴是誰?”由于問號用在“誰”后,把一個句子變成了兩個句子,意思隨第二句語調(diào)的變化也發(fā)生了變化。這兩例都是錯用問號,隔斷了句內(nèi)意義的聯(lián)系,才造成詞不達意的。
綜上所述,問號是句子的標志,是句末停頓符號,表示句子的疑問語氣。
當然,我們的老師為同學批改作文,有時在一大段文字上面劃了個大問號,有時在某個空白處劃一個問號,表示那里有問題。這是問號在使用中的特例。
同學們在使用標點符號過程中,見到問句就加問號,也許不會有多大差錯,但也有三種常見的錯用現(xiàn)象,要引起注意。
▼
。ㄒ唬┦菃柧鋮s忘了加問號。這一“忘”或使句子變得不倫不類,或改變了語氣。例如:
22.我實在想不通,明明是老奶奶不小心撞著了大劉叔,為什么大劉叔還要向她陪禮,還要忙著送她到醫(yī)院檢查。
23.從媽媽手中接過鋼筆,問“這是給弟弟買的。”媽媽搖了搖頭。
例22“想不通”是有疑問,“為什么”又是疑問詞,整個句子是疑問的語氣,但句尾卻用了句號,使句子變得不倫不類,無法上口讀。正確的方法是在文尾加問號。例23的本意是問媽媽這支鋼筆是不是給弟弟買的,因為它沒有帶疑問詞,書面上又沒有加問號,這個疑問句就變成了陳述句“這是給弟弟買的”,改變了句意。正確的方法是把第一個句號換成問號。
。ǘ┪恢貌划。
例如:
24.這頭毛驢想,是先吃掉東邊的那堆草呢?還是先吃掉西邊的那堆菜呢?
25.已經(jīng)放學了嗎?這位小同學。
例24用了兩個問號,這樣一來就是兩個問句了。其中詞語“是……還是……”是表示選擇的連詞,說明兩個句子是表示選擇的問句,連詞不應拆放在兩個句子中。因此,第一個問號應換成逗號。例25,作者的本意是“這位小同學,已經(jīng)放學了嗎?”句子倒裝后,問號應移放全句結(jié)尾。作者沒有這么做,而是問號不移,句尾加句號,使全句一變?yōu)槎,互不相?lián)。
。ㄈ╇m有疑問詞,卻沒有疑問語氣,不屬于疑問句,但有的同學也加了問號。例如:
26.王小為什么能取得這樣好的成績?是值得想一想的。
27.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該怎么走?這時,許收割進來說:“別想啦,春游不進行了。”
例25的錯誤就是見到帶有疑問詞,就加了問號。其實,全例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到“成績”這里有一個小的停頓,這個停頓之前全是“想一想”的對象,不能成為獨立的問句。在這個停頓處加問號就隔斷了句子內(nèi)部聯(lián)系。應該將問號換成逗號或不加任何符號。例27雖有疑問詞“怎么”,但“大家都在想明天春游該怎么走”根本沒有疑問,不該加問號,應改成逗號。
以上三種錯誤,希望同學們在使用問號時注意避免。
問號在書寫中占一個字的位置,緊跟前文書寫,不可獨立書寫在一行的開頭。
三、嘆號嘆號,又叫感嘆號、感情號,還叫驚嘆號
它表示一句話完了之后的停頓。會使用嘆號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習任務之一,平時應用較多。凡是表示贊頌、歡喜、憤激、驚訝之情的句子和表示要求別人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句子,都可以用嘆號。
。ㄒ唬┍硎举潎@驚喜等感情強烈的句子,用嘆號。例如:
1.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chǎn)豐富的世界。ㄐW《語文》第六冊《海底世界》)
2.我高興得一邊拍手一邊嚷:“蜻蜓賽過飛機啦!蜻蜓賽過飛機啦!”(小學《語文》第六冊《放風箏》)
例1和例2都是感情強烈的句子。例1在文章敘述了海底的景象和物產(chǎn)以后進行總結(jié),贊嘆海底“物產(chǎn)豐富”、“景色奇異”,所以句尾用了嘆號。例2表達了風箏放起來了而且放得很高的喜悅心情和自豪感,所以在每個高喊的句后都用了嘆號。
3.看。ㄐW《語文》第十二冊《馬踏飛燕》)
4.啊。ㄐW《語文》第五冊《瀑布》)
5.哦。ㄐW《語文》第十二冊《梅花魂》)
這三個例子都是由一個簡單的感嘆詞構(gòu)成的句子,都表達了強烈的感情,所以用嘆號。
6.火!
7.決口子啦!
8.多好的少年。
9.既然你錯了,就應該第一個伸過手去請他原諒,更不應該向一個比你高尚的朋友舉起尺子。ㄐW《語文》第八冊《爭吵》)
例6、例7表示驚訝,例8表示贊嘆,例9則表達了一種氣憤之情,都用嘆號。否則是無法達到表達的效果的。
10.敘利奧!你不舒服嗎?(六年制小學課本語文第十二冊《小抄寫員》)
11.“老班長!老班長!”我們叫起來。(小學《語文》第十一冊《金色的魚鉤》)
例10和例11中帶有強烈感情的呼語獨立成句,用嘆號。
。ǘ┍硎緩娏腋星榈姆磫柧湟部梢杂脟@號。例如:
12.小鬼,你這算什么行軍啊!照這樣,三年也走不到陜北。曛菩W課本語文第九冊《草地夜行》)
例12中“你這算什么行軍。”是反問句,由于感情強烈,不用問號而用嘆號。
。ㄈ┍硎疽髣e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即表示命令、請求、希望、禁止等語氣的句子要用嘆號。例如:
13.“同志們,打手榴彈!”(小學《語文》第九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14.“連長,我掩護!”(同上)
15.“請您現(xiàn)在就買吧!先生,我餓極了!”(小學《語文》第七冊《小珊迪》)
16.明人不做暗事,做暗事不是英雄。不許使壞。曛菩W課本語文第七冊《年關》)
例13是連長下達的戰(zhàn)斗命令,例14和例15表示請示、請求,例16的結(jié)尾是禁止。所以都用嘆號。
。ㄋ模┯糜谕怀瞿撤N聲音。例如:
17.轟!敵人的火力點塌了半邊,黃繼光暈倒了。(小學《語文》第七冊《黃繼光》)
這個例子中的“轟”是黃繼光的手雷炸開敵人的暗堡發(fā)出的響聲。當然這一聲也給同志們帶來了驚喜,但嘆號在這里主要作用是突出爆炸的聲音。再如:
18.突然,飛機“嘩──騰!”落下又起來,跳動恐怕有兩三百英尺吧。(石明《高原飛行》)
例18中的嘆號,標出了飛機在惡劣的氣流中搖擺、顛簸跳動時發(fā)出的聲音。
。ㄎ澹┯糜诤舾,突出聲音的高亢、強壯。例如:
19.沖!為黃繼光報仇!(小學《語文》第七冊《黃繼光》)
20.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ㄐW《語文》第九冊《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21.為邱少云同志報仇!(小學《語文》第十一冊《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
以上三例全是口號,例19、例21寫出了戰(zhàn)士們沖鋒時雄壯的喊聲。例20寫出了董存瑞同志托舉炸藥包后,向戰(zhàn)友們發(fā)出的高亢的呼喊。
使用嘆號應注意如下情況:
▼
(一)用不用嘆號要看句子有沒有表達強烈的感情,有沒有提出什么命令、請求等,如果沒有,就可以不用。例如:
22.到馬陵山旅游的人都說三仙洞是圣地!
23.。∮H愛的媽媽!你真關心女兒啊!女兒也一定聽你的話!
例22的嘆號應改用句號。例23中前兩個嘆號可以換成逗號。
。ǘ┫“真美麗呀,我們的校園”這樣倒裝的句子,嘆號應放在句尾。例如:
24.縱情地歌唱吧,為了我們的祖國!
25.真逗,我的小弟弟!
26.不能去,孩子們!
例24是“為了我們的祖國,縱情地歌唱吧”的倒裝句,例25是“我的小弟弟真逗”的倒裝句,例26是“孩子們,不能去”的倒裝句。例26表示勸阻。為什么嘆號不能用在倒裝句子的中間呢?我們以24為例來談一談。
例24意在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這種情感的表達是靠整個句子來完成的。嘆號也是一種句子標志,它不僅僅要行使表達情感等的職能,也還要標志句子。如果在例24中間放上嘆號,那么這個句子就被一割為二,讀起來,多次感嘆,并不如一次感嘆所表達的效果好。這種句子,不論是倒裝,還是正排,感情的噴發(fā)都應在句尾一次完成。如果把例24句尾的嘆號前移,句尾標點句號,那么表達的效果就更糟了。不僅僅是嘆號割斷了原句的內(nèi)部聯(lián)系,而且由于語調(diào)的變化(帶句號的句子語調(diào)輕),使句子情感的表達變得虎頭蛇尾、有氣無力。
我們再看一看《窮人》(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中的一句話:
魁梧黧黑的漁夫拖著濕淋淋的撕破了的魚網(wǎng),一邊走進來,一邊說:“嘿,我回來啦,桑娜!”
“我回來啦,桑娜”是“桑娜,我回來啦”的倒裝,是呼語后置。漁夫在這句話中表達了很豐富的情感,他既為自己從那危險的風浪中能平安歸來而慶幸,又安慰了桑娜──他知道桑娜在為自己擔心,表達了一種夫妻之愛。試想,如果在“我回來啦”之后加上嘆號,那么句子所表達的也就只有“慶幸”了。
。ㄈ┎还芨星槎嗝磸娏遥瑖@號不能插入句中,破壞句子的完整性。例如:
27.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28.歌兒!唱起來!舞!跳起來!
例27第一個嘆號用得不當,它隔斷了前后聯(lián)系,破壞了句子的完整,因此應該改用句內(nèi)停頓符號──逗號。例28的第一和第三個嘆號,也應改用逗號。可以參讀例24的分析來幫助理解。
標語不一定全用嘆號。為了宣傳政策、培養(yǎng)習慣,有時在墻上書寫標語?谔栃缘臉苏Z應該用嘆號,介紹政策等非口號性的標語,就不必使用嘆號。
嘆號在使用中占一個字的位置,緊跟句子書寫,不宜獨立書寫在一行的開頭位置。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每日推送中考知識點,應試技巧
助你迎接2020年中考!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