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資源 2023-03-09 10:53:28
明確詞性
(一)明名詞、代詞
名詞、代詞常作主語和賓語
文言文中,,所以我們拿到一個文段后先如,再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示例: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寧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分析:
上面語段中,人名“管寧”“華歆”反復出現(xiàn),應視為斷句的重要標志。再根據(jù)動詞弄清人物之間的關系,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
答案: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寧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德行》)
(二)明動詞
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整體把握句意,進而可以正確斷句。
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
示例:
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
分析:
找出其中的動詞“置、浣、沉、避、戲”,就能判斷婦人、虎、二小兒分別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斷開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蘇軾《書〈孟德傳〉后》)
(三)明虛詞
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
1、句首的發(fā)語詞和謙敬副詞
2、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
3、句末語氣詞 ,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lián)詞,
5、常在句首的時間詞,
示例:
(趙困于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于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于齊楚?筑捍蔽也?筑猶齒之有唇也?筑唇亡則齒寒?筑今日亡趙?筑明日患及齊楚矣?筑且救趙?筑高義也?筑卻秦師?筑顯名也?筑不務為此而愛粟?筑為國計者過矣。”(選自《資治通鑒 · 周紀五》)
注:捍蔽——屏障。
分析:
這一語段中,位于句首的虛詞有“夫、猶、且”;位于句末的虛詞有“也、也、矣、也、也、矣”。找出這些虛詞,這一語段的斷句就差不多都解決了。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中考網,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