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網(wǎng)
全國站
快捷導(dǎo)航 中考政策指南 2024熱門中考資訊 中考成績查詢 歷年中考分數(shù)線 中考志愿填報 各地2019中考大事記 中考真題及答案大全 歷年中考作文大全 返回首頁
您現(xiàn)在的位置:中考 > 知識點庫 > 初中語文知識點 > 文學(xué)常識 > 正文

2023年中考常見文化常識梳理

來源:網(wǎng)絡(luò)資源 2023-05-29 17:50:32

中考真題

智能內(nèi)容

類型一整體概述

一、文體知識

1. 記

古代的一種散文體裁,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感情或發(fā)表見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因其可以記人和敘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抒情。

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②游記:是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

③雜記:是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不多加議論的散文體裁。

④傳記:是古代記載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

2. 銘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演變成一種文體。這種文體通常用韻文寫成,內(nèi)容簡短而義理深邃,形式活潑且易誦易記。如《陋室銘》等。

3. 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類文章的總稱,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xiàn)象抒發(fā)感想,寫法不拘一格。如《愛蓮說》《馬說》等。

4. 書

“書”即信函。如手書、家書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如《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等。

5. 序

“序”也作“敘”或“引”,類似今日的“引言”“前言”。一般用以陳述創(chuàng)作主旨、創(chuàng)作經(jīng)過等,也可對作家作品進行評論或?qū)τ嘘P(guān)問題進行研究闡發(fā)。唐初,親友離別之時會互相贈言規(guī)勉,于是又有了贈序。如《送東陽馬生序》等。

6. 傳記

傳記,亦稱“傳”。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根據(jù)各種書面的、口述的回憶、調(diào)查等相關(guān)材料,加以選擇性的編排、描寫、說明而成。一般由他人記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稱“自傳”。如《五柳先生傳》等。

7. 律詩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律詩要求詩句字數(shù)整齊一致,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lián),計四聯(lián),習(xí)慣上稱第一聯(lián)為“首聯(lián)”,第二聯(lián)為“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為“頸聯(lián)”,第四聯(lián)為“尾聯(lián)”。每首的頷聯(lián)、頸聯(lián)的上下句是對仗句。律詩要求全首第二、四、六、八句通押一韻,通常押平聲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望岳》《春望》《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8. 絕句

絕句,近體詩的一種,盛行于唐朝。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如《己亥雜詩》《赤壁》等。

9. 詞

詞,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標志著宋代文學(xué)的最高成就。唐中期以后,一些民間詩人把近體詩的整齊句子加以改變,依照流行曲調(diào)的節(jié)拍和韻律而裁定字句,就成為詞。一首詞的句子長短不一,所以又叫長短句。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作品如《水調(diào)歌頭》《浣溪沙》等。

10. 曲

金元時期,中國產(chǎn)生一種帶有曲調(diào)、可以演唱的抒情詩體,叫作曲。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shù)、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散曲,二是雜劇。如《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等。

11. 樂府詩

樂府詩是指漢朝的音樂管理部門——樂府搜集整理的漢朝詩歌。漢代的樂府詩,最大的特色是可以配樂演唱。后來,由于樂府音樂失傳,樂府詩便演化為一種獨立的詩體。它是繼《詩經(jīng)》《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如《十五從軍征》《木蘭詩》等。

二、唐宋八大家

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xué)的代表人物。

類型二文史典籍

【四書】《大學(xué)》《中庸》《論語》《孟子》的合稱。

【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經(jīng)》《易經(jīng)》《春秋》五部儒家經(jīng)典的合稱。

【六經(jīng)】六部儒家經(jīng)典,包括“五經(jīng)”和《樂經(jīng)》。也稱“六藝”。

【春秋三傳】一般認為“春秋三傳”是三部解釋《春秋》的著作的合稱,包括傳為齊人公羊高所作的《春秋公羊傳》、魯人穀梁赤所作的《春秋穀梁傳》和魯太史左丘明所作的《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三傳中,《左傳》是依照《春秋》的編年來記錄歷史大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

【《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原名《太史公書》,東漢以后始稱《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全書130篇,共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和70列傳,記載自黃帝至漢武帝時期共約3000年的歷史。魯迅贊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全書共294卷,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宋神宗以其“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該書取材廣泛,除歷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實錄、譜牒、行狀和文集等300余種。是一部對后代影響深遠的編年體通史。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xué)家陳壽所著,記載我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其他三史分別是司馬遷的《史記》、范曄的《后漢書》、班固的《漢書》。

史書編寫體例

編寫方式 定義 示例
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guān)歷史事件 《左傳》
紀傳體 以人物活動為線索編排歷史事件,由司馬遷首創(chuàng) 《史記》
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 《戰(zhàn)國策》
通史 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 《資治通鑒》
斷代史 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 《漢書》

類型三官職的升降任免

表示授予官職 【舉、薦】
表示提升官職 【擢、升、加、拔等】
表示降職、免官 【謫】降職貶官或調(diào)往邊遠地區(qū)任職。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左遷】降職。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表示調(diào)動官職 【遷】調(diào)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和平級轉(zhuǎn)調(diào)三種情況。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zhuǎn)調(diào)叫“轉(zhuǎn)遷”“遷官”“遷調(diào)”,離職后調(diào)復(fù)原職叫“遷復(fù)”。

類型四古代稱謂

【謙稱】

1.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用于自稱。愚,謙稱白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xué)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和冒失、唐突之意。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3.讀書人的自謙詞:小生、晚生、晚學(xué)等,表示自己是新學(xué)后輩;不才、不佞、不肖等,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4.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如寒舍、舍妹。

5.其他: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謙稱妾;老和尚自謙稱老衲。

【敬稱】

1. 對對方或?qū)Ψ接H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guān)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稱對方母親)、尊駕(稱對方)。賢,用于稱平輩或晚輩,如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兄,表示愛戴尊重,應(yīng)用范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于自己的人為r兄,稱地位高的人為,( -公等。

2. 稱渭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先帝、先考(或先父)、先慈(或先妣)、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唐代以后,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

3. 對尊長者和用于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4. 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5. 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圣人,稱孟子為亞圣。后來,“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駕等。

古代常見的謙辭與敬辭

謙辭類 敬辭類
家:家父、家嚴、家君、家母、家慈 令:令尊、令堂、令郎、令愛
舍:舍弟、舍妹 惠:惠顧、惠存、惠贈
。盒〉、小兒、小女、小店 垂:垂問、垂詢、垂念、垂愛
愚:愚兄、愚見 賜:賜教、賜復(fù)
拙:拙作、拙著、拙見 高:高見、高論、高壽、高齡、高就、高明、高鄰
敝:敝人、敝姓、敝校 賢:賢弟、賢侄
鄙:鄙人、鄙見 奉:奉送、奉還、奉勸、奉陪
其他:寒舍、見教、見諒 其他:久仰、勞駕、賞光、賞臉、貴姓、貴庚、大作、大駕

【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yè)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yè)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yè)身份。如《庖丁解!分械“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yè)。

3.不同的朋友關(guān)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jié)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jié)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白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guān)的稱謂來代替。如:垂髫( tiao)指三網(wǎng)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網(wǎng)歲的少年;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束發(fā)是男子十五歲;弱冠是男子二十歲;而立是三十歲;不惑是四十歲;知命是五十歲;化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期頤指百歲及以上。

【諱稱】

古人對“死”有許多諱稱,主要的有: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薨、崩、百歲、T-秋、晏駕、山陵崩等;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類型五天文歷法

一、天文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勺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quán)、玉衡、開陽、搖光。如:“斗”指的就是北斗星。(《小石譚記》)

【月亮】月亮是太陽系中第五大衛(wèi)星,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wèi)星。在古代詩文中,月亮也是最常見的描寫對象。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diào)歌頭》)

月亮的別稱

(1) 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 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 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 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 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 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diào)歌頭》)

二、歷法

1.二十四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由春到冬依次排列為: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驚蟄、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滿

五月:芒種、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處暑

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jié)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

(2) 白露,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月夜憶舍弟》)

2.紀年、月、日、時法

(1)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六十年為一個循環(huán),周而復(fù)始,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如:“戊戌變法”的“戊戌”就是采用的干支記年。

【帝王年號紀年法】即采用帝王的年號紀年,始于漢武帝時期。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王公年次紀年法】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如: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zhàn)》)

【年號干支兼用紀年法】如: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

(2)計時法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根據(jù)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如: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陳太丘與友期行》)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個時辰的變化。古代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天的序數(shù)紀時對應(yīng)關(guān)系見下表。

地支
現(xiàn)代時間 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3)古代計時單位

【更、鼓、夜】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或稱“五鼓”“五夜”。如: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湖心亭看雪》)

【漏】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即時辰,介紹詳見“天色紀時法”。

【點】古人把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于現(xiàn)代的24分鐘。

【刻】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鐘。漏刻指很短的時間。

類型六風俗禮儀

一、政治禮俗

【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是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

【朝、覲】古代各國的諸侯,需在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天子。春見天子曰“朝”,秋見天子曰“覲”。覲禮規(guī)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如: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鄒忌諷齊王納諫》)

【社稷】即土神和谷神。社為土神,稷為谷神。古時以農(nóng)為本,“本固則邦寧”,君主設(shè)壇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國家”之稱。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yōu)?ldquo;犧”,體全為“牲”。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論戰(zhàn)》)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nèi)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二、生活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坐】古代一種居坐的方式,就是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于腳跟。

【九拜】古代漢族特有的向?qū)Ψ奖硎境绺呔匆獾墓虬荻Y!吨芏Y》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些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如:肅遂拜蒙母。(《孫權(quán)勸學(xué)》)

【吊】表示祭奠死者或?qū)υ獾絾适碌娜思、團體給予慰問。

三、節(jié)日習(xí)俗

節(jié)日 時間 習(xí)俗 相關(guān)詩句
春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初一 守歲、放鞭炮、貼春聯(lián)、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
元宵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十五 吃元宵、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猜燈謎
社日節(jié) 農(nóng)歷二月初二前后 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游山西村》)
清明節(jié) 公歷4月5日左右 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端午節(jié) 農(nóng)歷五月初五 吃粽子、飲雄黃酒、掛香袋、掛艾草和菖蒲、驅(qū)“五毒”等
七夕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初七 穿針乞巧
中秋節(jié) 農(nóng)歷八月十五 賞月、祭月、拜月、觀潮、吃月餅
重陽節(jié) 農(nóng)歷九月初九 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yīng)傍戰(zhàn)場開。“登高”“飲菊花酒”“賞菊”是重陽節(jié)的習(xí)俗。(《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冬至節(jié) 公歷12月21—23日 祭祖、吃餃子
除夕 年尾最后一天 祭祖、守歲、吃團圓飯、貼春聯(lián)、掛燈籠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類型七教育科舉

一、古代學(xué)校與老師

【國學(xué)】先秦學(xué)校分為兩大類:國學(xué)和鄉(xiāng)學(xué)。國學(xué)為天子、諸侯所設(shè),包括太學(xué)和小學(xué)兩種。太學(xué)、小學(xué)的教學(xué)內(nèi)容都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小學(xué)尤以書、數(shù)為主。

【鄉(xiāng)學(xué)】與國學(xué)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shè)的學(xué)校。

【太學(xué)】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gòu)和最高學(xué)府。魏晉至明清或設(shè)太學(xué),或設(shè)國子學(xué)(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shè)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xué)府,入學(xué)的生員皆稱太學(xué)生、國子生。如: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xué)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送東陽馬生序》)

【國子監(jiān)】漢魏設(shè)太學(xué),西晉改稱國子學(xué),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xué)互稱,都是最高學(xué)府。

【司業(yè)】學(xué)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xué)的副長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xué)副校長,協(xié)助祭酒主管教務(wù)訓(xùn)導(dǎo)之職。如: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送東陽馬生序》)

二、科舉制相關(guān)知識

科舉制是隋以后各封建朝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而得名。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到明朝,科舉考試已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童生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xué)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xué)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應(yīng)考者考試合格后可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應(yīng)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諸生】古代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xué)校,包括在太學(xué)學(xué)習(xí)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及例生等,統(tǒng)稱諸生。

【鄉(xiāng)試】唐宋時稱“鄉(xiāng)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金代以縣試為鄉(xiāng)試,由縣令為考官,取中者方能應(yīng)府試。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jiān)生、蔭生、官生、貢生,經(jīng)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yīng)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試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jīng)魁”,第六名稱為“亞魁”。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試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如:吳敬梓《儒林外史》中“范進”考取舉人,參加的便是“鄉(xiāng)試”。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又叫“春闈”。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考官;應(yīng)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科舉制中級別最高的考試。由皇帝在廷殿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也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為“元”,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金榜】殿試后揭曉錄取進士名單及名次的布告。因其用黃紙書寫,故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類型八飲食器用

一、食器

【豆】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如:一簞食,一豆羹。(《魚我所欲也》)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如:一簞食,一瓢飲。(《〈論語〉十二章》)

二、酒器

【樽】盛酒的器具。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

【觥】一種盛酒、飲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橫放的牛角,長方圈足,有蓋,多作獸形,觥常被用作罰酒器具。如: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醉翁亭記》)

三、其他器具

【箕畚(jīběn)】用竹篾、柳條等編織的器具。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鐘】古代一種量器。如: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

類型九古代地理

一、中國古代地名

【中國】從春秋戰(zhàn)國至宋元明清,多用來泛指中原地區(qū)。

【九州】傳說中,我國在上古時期被劃分為九個不同的州。后成了中國的別稱。如: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陸游《示兒》)【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或整個黃河流域。如: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出師表》)

【海內(nèi)】古代傳說我國的疆土四面環(huán)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海內(nèi)”。如: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潼關(guān)】位于陜西東部,南依秦嶺,北靠黃河。東漢時期設(shè)置。潼關(guān)地勢險要,扼陜西、山西、河南三省要沖。因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的三位降將,故得名。如:山河表里潼關(guān)路。(《山坡羊·潼關(guān)懷古》)

【玉門關(guān)】故址在今敦煌西北,玉門關(guān)之南。漢朝時設(shè)置。后關(guān)址移至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因西域從此處輸入玉石得名。玉門關(guān)是古絲綢之路必經(jīng)的關(guān)隘。玉門關(guān)是唐代西北地區(qū)的重要關(guān)防,邊塞詩中多有描述。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王之渙《涼州詞》)

類型十年齡稱呼

【襁褓(qiǎnɡbǎo)】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兩至三歲的兒童。

【垂髫】三四歲至七八歲的兒童,泛指幼年。如《桃花源記》中的“黃發(fā)垂髫”。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泛指童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歲。

【及笄(jī)】女子十五歲。

【束發(fā)】男子十五歲,泛指青少年。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經(jīng)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既加冠”。

【而立】三十歲。如《〈論語〉十二章》中的“三十而立”。

【不惑】四十歲。如《〈論語〉十二章》中的“四十而不惑”。

【知命】五十歲。如《〈論語〉十二章》中的“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耳順】六十歲。如《〈論語〉十二章》中的“六十而耳順”!竟畔 科呤畾q。

【耄耋(màodié)】八九十歲,指高壽,老年。

【期頤(qīyí)】一百歲。

類型十一樂器

1. 彈琴復(fù)長嘯。琴:樂器。(《竹里館》)

2. 誰家玉笛暗飛聲。玉笛:笛子的美稱。(《春夜洛城聞笛》)

3.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陋室銘》)

4.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鐘磬:兩種樂器,寺院誦經(jīng),敲鐘開始,敲磬結(jié)束。(《題破山寺后禪院》)

5.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戍鼓:邊防駐軍的鼓聲。(《月夜憶舍弟》)

6.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五十弦:原指瑟,這里泛指樂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7.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胡琴、琵琶、羌笛都是樂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編輯推薦:

       2023年中考各科目重點知識匯總

 

  最新中考資訊、中考政策、考前準備、中考預(yù)測、錄取分數(shù)線等
 
  中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中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shè)備訪問中考網(wǎng),2024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微信
    ID:www_gaokao_com

  • 歡迎微信掃碼
    關(guān)注初三學(xué)習(xí)社
    中考網(wǎng)官方服務(wù)號

熱點專題

  • 2024年全國各省市中考作文題目匯總
  • 2024中考真題答案專題
  • 2024中考查分時間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分數(shù)線專題

[2024中考]2024中考逐夢前行 未來可期!

中考報考

中考報名時間

中考查分時間

中考志愿填報

各省分數(shù)線

中考體育考試

中考中招考試

中考備考

中考答題技巧

中考考前心理

中考考前飲食

中考家長必讀

中考提分策略

重點高中

北京重點中學(xué)

上海重點中學(xué)

廣州重點中學(xué)

深圳重點中學(xué)

天津重點中學(xué)

成都重點中學(xué)

試題資料

中考壓軸題

中考模擬題

各科練習(xí)題

單元測試題

初中期中試題

初中期末試題

中考大事記

北京中考大事記

天津中考大事記

重慶中考大事記

西安中考大事記

沈陽中考大事記

濟南中考大事記

知識點

初中數(shù)學(xué)知識點

初中物理知識點

初中化學(xué)知識點

初中英語知識點

初中語文知識點

中考滿分作文

初中資源

初中語文

初中數(shù)學(xué)

初中英語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xué)

中學(xué)百科